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成都工会“四送” 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图)
//www.workercn.cn2014-11-25 14:21:11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2014年金秋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

  素质培训

  30万农民工变身“新市民”

  “四送”活动让困难职工得到实惠,素质培训却让上万名农民工获得技能,让他们能尽快地融入成都,为成都的发展奉献青春。

  早在几年前,成都市总工会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民工融入城市,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成都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人社局、市教育局共同发起并成立了成都新市民学校。新市民学校建校之初,就确定了目标:面向广大农民工群体免费施教,帮助农民工在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上尽快融入城市。

  新市民素质培训项目作为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工程,成都市总工会作为牵头部门,积极落实责任,按照统一部署,对20个区(市)县“分片包干”,加强对新市民素质培训工作的指导和联系。各区(市)县、工、青、妇组织和各培训基地认真研究培训工作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将新市民素质培训工作纳入本地区发展计划,制定培训规划,落实人员、培训场地和经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扩大建立培训点,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

  为了让农民工更好地学习,成都新市民学校建立起以成都市职工大学、市团校、市女性就业服务中心新市民素质教育示范培训基地为龙头,20个区(市)县的教育培训基地为主干,50个以上的企业、园区、社区培训(活动)点为主体,广大社会团体、公益机构积极参与的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网络,从进城务工人员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发展。

  在教学点设立上,新市民学校不断拓展了在中小学校、街道(社区)、企业(工地)……农民工生活、子女就学、工作相对集中的区域,新市民素质培训教学纷纷布点,便于农民工根据自身情况,就近参加培训。在农民工相对分散的区域,新市民学校就开设流动课堂。目的就是要:把素质教育有效地送到农民工朋友的身边!

  走进任何一个培训基地或者教学点,都可以看到整洁的教室、整齐的桌椅,配置齐全的投影仪、背投幕墙等多功能教学设备。在硬件配备上,新市民学校丝毫不输给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学校。在软件投入方面,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以教学质量为先,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除了依托教学基地自有的师资,还邀请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高校教师、社会工作者加入教师队伍,参与素质教育课程设计、培训工作,同时还得到了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多个部门的支持。

  与其他学生群体相比,农民工具有特殊性,他们的工作时间、工作单位的流动性较强,传统的授课模式显得过于模式化。为此,农民工素质培训打破常规,对学员采取学籍管理制:农民工凭个人身份证领取学员卡,凭卡选择任何一个教学点听课,不限学习时间和形式,学分积满即可毕业。学员按照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培训和活动。同时,教学培训基地也积极向条件具备的企业(工地)、工业园区、集中居住社区布点,争取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中、小学校的支持,努力使农民工基本不离开工作区域或所辖社区就可接受高质量的教学教育。如果学员过于分散,教学就采取流动课堂的形式,将素质培训送上门。

  如今,成都新市民学校面向农民工免费施教,从3个教学点起步,迅速扩展到3个市级教学基地为“龙头”、教学点遍及20个区(市)县、固定或流动教学点达286个,30万余名农民工在“身边的课堂”接受了教育,提升了素质,并连续4年被列为成都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赢得了农民工的普遍好评。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须努力。面对有上百万农民工的成都,工会如何让他们真正成为“新市民”呢?

  对此,成都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冷晓燕给出了答案:“全市各级工会将进一步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加大新市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农民工了解成都、融入城市,让农民工尽快适应社区生活,帮助农民工树立阳光心态,引导他们做遵纪守法、文明守礼的新市民,为成都的发展奉献青春年华。”(本报记者 向晓文)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