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追记“中国质量管理之父”刘源张院士: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抱济时心(组图)
//www.workercn.cn2014-10-1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刘源张,192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49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主修经济学;1955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主修运筹学。1956年回国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系统科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等职,1995年当选为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上海市政府白玉兰质量奖,全国总工会、中国质协授予的中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奖等30余个奖项。刘源张六十余年致力于质量科学与质量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主要贡献有:在中国首先倡导全面质量管理,并身体力行地在全国各地各厂进行宣传;致力于质量管理标准的制订、鉴定和推行;坚持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坚持在一线宣传质量管理的理念。

留美期间,刘源张(右)与同学迪安·塔珀在一起。

临回国的前几月,刘源张在日本的留影。

  2014年4月3日,京城乍暖还寒,阳光间或蒙上一层轻纱,愁云不时飘来惨淡,北风凝噎,如泣诉,似哀鸣。

  这天下午,年近八旬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郎志正来到北医三院的抢救室,5号病床上躺着一位耄耋老人,戴着氧气面罩,喘着粗气,呼吸困难。

  当晚20点30分,老人驾鹤西去,享年89岁。“这是全球质量进步的一大损失。”国际质量科学院理事长玛丽·简·瑞恩嗟叹不已。

  他就是刘源张,中国质量管理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望着病床上缓缓盖上的白布,郎志正心里无限悲伤,中国质量管理界倒下一面旗帜。回首刘源张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生涯,郎志正思之甚笃,如影历历。

  “失落番邦十五年”

  1925年1月,刘源张出生于山东青岛。“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天下,侍奉母亲,不遗余力……”海风咸腥而温润,外祖母讲述着一个个儒家故事,正是这样的循循善诱,使得“忠孝仁义”的思想深深烙在了刘源张童年的脑海里,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

  1941年秋,北平风雨飘摇。就在此时,刘源张被燕京大学录取,年仅16岁的他离开家乡北上求学。然而,他与燕京大学的缘分只有短短的三个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被迫关闭。

  战火纷飞,求学之路异常艰难。1942年3月,刘源张留学日本,辗转长崎、高松、山口等地。1946年4月,他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经济学部。

  1949年2月,盟军封锁了日本,岛国和中国大陆的交通中断。这一年,刘源张本科毕业,却回国无路。无奈之下,他只能留下继续深造,进入京都大学研究生部。

  在这里,刘源张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恩师——青山秀夫,也成为其唯一的中国弟子。

  在青山秀夫的推荐下,1950年12月,刘源张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第二年冬,青山秀夫到伯克利访问,与刘源张见面。

  “你学成以后有怎样的计划?”青山秀夫问。

  “毕业后我要回到中国。”刘源张心里清楚,青山秀夫推荐他到美国学习是为了培养一名帮手,可面对导师的提问,他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的夙愿。

  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海外求学的刘源张无时无刻不盼望着早日投向祖国的怀抱。

  青山秀夫有些失望,沉默了一会说:“既然这样,你还是改学工商管理吧,这对你的祖国更有用。”

  几十年过去了,刘源张对这番谈话始终难以忘怀。他将这段往事写在了青山秀夫的纪念文集《青山秀夫先生的学问和教育》里,感激恩师对自己人生的指点。

  随后,刘源张开始学习刚刚兴起的运筹学。运筹学内容繁多,质量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当时,斯坦福大学的格兰特教授是国际质量管理界的大师。连续两个暑假,刘源张都特地从伯克利去斯坦福听课。60多岁的格兰特学识渊博,讲课时引经据典、妙趣横生,他逐渐对质量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的热潮,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意愿受到了阻拦。转眼到了刘源张学成毕业的日子,为了争取回国机会,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发起了留学生联名请愿行动。

  刘源张一行沿美国西海岸一路收集中国留学生的签名,最后将联名请愿书交到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手中。终于,他们的决心和行动迫使美国政府作出让步,总统亲自签字放行。

  1955年8月,刘源张突破重重困难离开美国。然而,他当时并不能直接回到中国,而是以日本华侨的身份先回日本,可总算离归国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1956年8月25日,从日本舞鹤港开出的“兴安丸”号轮船停靠天津新港。时年31岁的刘源张从船上走下,汹涌大海已在身后,而他内心的澎湃却始终无法平息。

  十五年漫漫长路,辗转东西方求索真知,一个有志青年终于回到了他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

  “失落番邦十五年,雁过衡阳各一天,高堂老母难得见,怎不叫人泪涟涟。”归国后,刘源张去听了京剧《四郎探母》,闻此语泪流满面,儿时那些“忠孝仁义”的故事又一一浮现在脑海。

  “回家了就要把家里搞得好一些。”对刘源张来说,这个“家”不仅是自己的小“家”,还有国家这个大“家”,尽孝尽忠成为他日后从事所有质量管理工作的动力源泉。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